人才评价纵横谈
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,是懂得对人力资源进行整理、分类和开发,以此进一步推动文明进步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人才评价史就是一部人类进步史。
中国人才评价的历史
古代中国的人才评价大致分为四个阶段:从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到汉代的察举制,再到汉末的九品中正制,以及始创于隋、完善于唐,发展于宋,终结于清的科举制,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:
1、人才评价历史悠久
2、人才评价制度、手段不断改革
3、人才评价具有积极的意义,并为统治者使用
现代西方人才评价的模式
随着管理学、社会学、心理学、统计学以及新技术的发展,西方已经形成了样本选择、模型构建、评价工具、评价方法、动态评估、持续改进等一整套人才评价理论和模式。
在传统“自由主义”西方国家,对人才的评价也基本秉持“自由”原则。如美国,认为人才评价属于“私人事务”,公权力不能介入。任何人有权利决定参加任何组织、任何人开展的评价活动。一般来说,看不到政府的身影。而在传统“威权主义”国家,对人才的评价还残留“威权”的基因。如德、日,在人才评价方面,或多或少还存在“国家”或“政府”的影响。
现代中国从计划经济走来,大政府的烙印无处不在。尽管行政许可法已出台十几年,并规定认证认可属于非行政许可事务(也就是政府不介入),但政府部门统管统筹人才评价的格局,仍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。近年来,专业及行业协会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联合的人才评价,成为调和市场和计划思维的创新方式。
专业、职业、岗位人才评价的区别
社会上,各种类型人才评价让人眼花缭乱。简单对比专业、职业、岗位评价的特点,可以有助于社会、企业和个人理清认识。
专业评价,是对被评价者进行专业知识、专业理论、专业方法的评估。是对专业水平单维度的考察。常见于高校、学术组织等,对就业无明显指导意义。
职业评价,以社会分工中产生的职业大类为研究对象,提炼出从事该职业的人群应具有的能力、素质、道德系列的模型。并以此为标准,对正在从事或希望从事该职业的人士进行评估。这样评估应具备三四个维度。
岗位评价,则是职业评价的细化和升级,从职业大类精准到相关岗位。除专业、素质、道德外,还需岗位认识、岗位经验维度进行评估。
总而言之,专业评价、职业评价、岗位评价,层层递进。专业评价维度少,考察知识理论;职业评价维度较多,考察能力素质;岗位评价维度最多,除考察能力素质外,更注重从业经验考察。
至于选择什么样的人才评价形式,要根据评价目的。如果从就业、晋升角度来说:专业评价无明显指导意义;职业评价有广泛指导意义;岗位评价有精准指导意义。
MAPA学术标准委员会主任:张维智